扫码直接下载
综合理财 攒钱圆梦 基金可以这么玩 玩转信用卡 我的保险我做主 股票涨涨涨 玩转可转债 房子·家居 买买买俱乐部 21天变财女 上班那些事儿 扮美研究室 辣妈班 旅行·美食 情感·生活 理财精选 财女读书会 开源大作战 跳蚤市场 官方公告
来自财女读书会・1360篇帖子・17919人参与
看到每天只读半小时我就释然了,半小时读书还是绰绰有余了。
每天拉个粑粑,睡前翻几页,怎么说都有半小时的。
so,我就打卡来了。
读的范围还是老两样+1: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旧约)雷打不动,+1的1是变化多端的,每天一段散文、诗歌或者戏剧。满意而欢快地疾走。
在应用中打开>>
下乡带了两本书,一本是海子诗歌,一本是穷忙。
《穷忙》这本书就是给美国梦浇凉水,说美国底层生活的艰辛,社会矛盾突出,底层的劳工阶层干活就是纯粹的干活,就像牛马那样辛劳,却攒不下钱去圆自己的梦。
海子诗歌是出差必备,白天忙碌,晚上就在招待所安安静静地看会诗歌,感觉又从泥地里飘到了半空。我就摘一首《九月》吧,这首诗歌被张慧生谱了曲,周云蓬唱得还蛮好听的。
——海子《九月》
早晨6:30起床,读书读了半小时再出门上班。
今天晨读的内容是圣经《启示录》。
启示录其实不是写给基督徒的,而是写给七间教会,劝勉他们要经受希腊罗马俗世文化的诱惑,受苦的人们要忍耐,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准备迎接末日审判。
当然,末日审判什么的,是必须等到旧世界结束之后才开始。所以一句话,新世界,你遥遥无期啊。
对旧世界终结时种种异象非常感兴趣,准备晚上搜索一些画作配合着读一遍。
读圣经我觉得最难的有两个事:一个是家谱,一个是祭祀。
所以我只能安慰自己,从纯文学的角度去欣赏,经书典雅的语句,波澜壮阔的宗教历史。
顺便可以欣赏一下壁画和油画。
《雅歌》是我最喜欢的一卷经书。
“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
另附:木心《雅歌撰》
冬天已去 阴雨消退 我骑着骏马 涉河而行 愿你知我前来 我思爱成病 春风扇扬 花木如棉 容我见你面貌 聆你嗓音 你的嗓音柔和 你的面貌秀媚 无花果红熟 葡萄发着芬芳 青草为榻 柏树为帐 莫要惊动 莫要唤醒我爱的 等伊自己愿意 我良人 我爱 我的佳偶 你美丽 全无瑕疵 你舌下有蜜有奶 你的脚趾使我迷醉 将我按在心上 犹如朱红的记印 题在你臂上好似刺青 我每夜来 像羚羊小鹿 欢奔在乳香冈上 天起凉风 日影飞去 我们快要离别 我将再来 左手放在你头上 右手将你抱起
01
花了两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卢梭的《忏悔录》,中间翻出洛维特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书重温一下,要说有什么感想的话,最主要的就是,卢梭这人不受人待见。
卢梭因为不受待见,所以剖析灵魂的时候也顺便批判社会,遂成革命激进派的思想武器。
题为“忏悔录”,卢梭究竟忏悔什么?
引用书中的话来说,“我决心以一种没有先例的真实性来使这本回忆录成为一部无出其右的作品,以便使人们起码有这么一次能够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总是笑话蒙泰涅(原文如此,多译为蒙田)的假天真,他一面假惺惺地承认自己的缺点,但有谨小慎微地把它们描写成可爱的小瑕疵而已。而我曾一直认为,并且现在依然认为,我总的说来,可算是人尖子,但依我看,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管有多么纯洁,总不免窝藏着某些可憎的恶念。我知道,人们在社会上把我描绘得与我的原貌相去甚远,而且有时候歪曲得不成样子,以致尽管我丝毫也不想隐瞒自己的毛病,我若是亮出本来面目也还是只会有所得的。此外,写这本书就不得不把别人的真实面目也暴露出来,因此,该书也只能是在我以及其他许多人死后才能出版,这使我更加大胆地去进行忏悔,永远无须在任何人面前脸红了。”
任何人若没读过《忏悔录》,光凭以上这段话也能管窥卢梭的复杂心态。他,让-雅克·卢梭既是为自己提起旷世的诉讼并辩护,也为自己、为一众原告忏悔。
02
直言不讳地袒露心声在当时看来是件骇人的事,1782年,《忏悔录》前六章出版,立即招来铺天盖地的非议,有的人骂卢梭忘恩负义,丧失理智,评论家拉·阿尔普说,“那么多正直的人,只因让-雅克不幸变成疯子、在《忏悔录》中丑化和诋毁他们,就成了一些下流的人了吗?”然而,有意思的是,被卢梭恶心个够的格里姆却提醒公众不应该忽视作者的才华,认为越往下读《忏悔录》,越会情不自禁地感到魅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魅力连宿敌都为之折服?
我觉得应当归结于作品的浪漫色彩。
卢梭从六岁起开始读书,他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十分向往,同时具有深厚的宗教情感。
卢梭在书中多次写道,他的成才完全是通过刻苦的自学,做学徒时偷偷看书,独自散步的不忘读书,去探望狱中的狄德罗的路上也怀揣一本书,哪怕在最艰难的环境里,只要有书可读就心满意足,尽管读书并未开启通往贵族社会的门。对此,卢梭曾尖锐地指出,上流社会更欣赏不求甚解的半吊子货,“(会写)绝妙小诗,情书也写得挺美,西斯特尔琴能拨弄几下,色粉画也能涂上几笔”。他充满怀才不遇的苦闷,但又不时被胆怯扰乱心思,一方面留恋贵族的礼遇,一方面又因强烈的自尊而一再地摒弃礼遇。这样一来,残酷的命运就降临到他头上了。卢梭深信他的第一不幸是他的出生,而此后种种的不幸则来自社会,来自他所谓的朋友。如此沉重而郁积的心事去而复来,终于发出愤世疾呼,“上帝啊,把我的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现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那人要好!’”。既带有非凡的勇气面对上帝、面对自己,拷问时代人的良心,那么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等非凡书写的意义?
这本书的部分魅力还来自作者青年时代就已萌芽的乌托邦思想,即使在远走圣皮埃尔岛的岁月里,他也不曾忘掉这个将为启蒙时代倍加光彩的信念,他在《忏悔录》中所展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一一在其他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
1789年,卢梭关于政治制度的学说在混乱的制宪会议中被提及,然而,改良措施已无法缓和社会矛盾。在卢梭死后没几年,巴黎爆发了大革命,罗伯斯庇尔上台。卢梭作为倡导民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头一回跟革命、暴动挂上钩。到了俄国十月革命,伟大的列宁同志仍然没忘记跟广大无产阶级弟兄讲一讲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个也是相当有意思的事,想来卢梭本人倒未必赞成激烈的阶级斗争方式,比起扛枪闹革命,我是相信他更喜欢去沙尔麦特之类的小地方过日子。哪怕再怎么颠沛流离,他仍旧怀抱着当初的梦想,念念不忘当初在沙尔麦特跟“妈妈”瓦朗夫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他坦白说道,“我所喜爱的闲逸并不是一个游手好闲者的那种闲散,搂着双臂呆在那儿凡事不做,而且连脑子也不动一动。而我所喜爱的既是像孩子似的闲逸,不停地动唤,却什么事也没干,又是一个年迈的胡思乱想者的闲逸,浮想联翩,却动脑不动手。我喜欢任凭脑子的想象跑来跑去的,想好的计划随即改变。”
可以这么理解,卢梭对人的原初本性“善”的呼唤是酝酿于自我精神追求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里,他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并非有益于人类心灵的进步,财富的增长更不能带来幸福,“(富人)一经尝到了统治的乐趣,也就立刻把其他各种乐趣都不放在眼里,他们利用自己旧有的奴隶去征服新的奴隶,心里想的也就无非是压服和奴役自己的邻人:好像饿狼一样,一旦尝到了人肉的滋味,就厌弃其他任何食物,一心只想吃人”。总而言之,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不存在压迫,也就人人平等,和平安逸的沙尔麦特正是卢梭理想中的伊甸园。
《忏悔录》正是把内心善与恶的扬弃,把理想与现实的捉放,热烈地表达出来。从此以后,谈论自己用不着再遮遮掩掩,它是一种高尚的趣味——有别于现在商业化的自我炒作——在涌现了如此众多的优秀的自传文学后,仍然闪现出不同凡响的光芒。
周五、周六两天没读大部头,就零零散散读了颜骏写地下摇滚的随笔。
一直很喜欢摇滚音乐,却没有看过一场现场演出。读书的时候,听的是打口唱片。工作了,不买唱片,就上网下载。现在还是。
最喜欢的乐队是nirvana,说喜欢,其实是启蒙吧。也试着翻译乐队的几首歌曲,觉得不好,就停止了。这毕竟不是我能做得了的事情。
听的最多的类型是英伦摇滚。现在还很喜欢的一只苏格兰乐队是耶稣玛丽锁链。吉米那曾经年轻的脸庞慵懒的声音和滋滋滋低保真的噪音,每一次听都让我感触万分。
虽然我已经步入中年,曾经的理想也一点一点失去,但每次听着那个时候听过的摇滚音乐,我又有种感觉,自己还是手握着自己的命运。
刚好又听到了李志的那首郑州的记忆。顺便贴了上来。当作读书时光的背景音乐吧。
《关于郑州的记忆》
想来想去都是忏悔和委屈
爱来爱去不明白爱的意义
年年点检人间事,唯有读书不世情。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下乡带了两本书,一本是海子诗歌,一本是穷忙。
《穷忙》这本书就是给美国梦浇凉水,说美国底层生活的艰辛,社会矛盾突出,底层的劳工阶层干活就是纯粹的干活,就像牛马那样辛劳,却攒不下钱去圆自己的梦。
海子诗歌是出差必备,白天忙碌,晚上就在招待所安安静静地看会诗歌,感觉又从泥地里飘到了半空。我就摘一首《九月》吧,这首诗歌被张慧生谱了曲,周云蓬唱得还蛮好听的。
——海子《九月》
早晨6:30起床,读书读了半小时再出门上班。
今天晨读的内容是圣经《启示录》。
启示录其实不是写给基督徒的,而是写给七间教会,劝勉他们要经受希腊罗马俗世文化的诱惑,受苦的人们要忍耐,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准备迎接末日审判。
当然,末日审判什么的,是必须等到旧世界结束之后才开始。所以一句话,新世界,你遥遥无期啊。
对旧世界终结时种种异象非常感兴趣,准备晚上搜索一些画作配合着读一遍。
读圣经我觉得最难的有两个事:一个是家谱,一个是祭祀。
所以我只能安慰自己,从纯文学的角度去欣赏,经书典雅的语句,波澜壮阔的宗教历史。
顺便可以欣赏一下壁画和油画。
《雅歌》是我最喜欢的一卷经书。
“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
另附:木心《雅歌撰》
冬天已去
阴雨消退
我骑着骏马
涉河而行
愿你知我前来
我思爱成病
春风扇扬
花木如棉
容我见你面貌
聆你嗓音
你的嗓音柔和
你的面貌秀媚
无花果红熟
葡萄发着芬芳
青草为榻 柏树为帐
莫要惊动
莫要唤醒我爱的
等伊自己愿意
我良人
我爱
我的佳偶
你美丽 全无瑕疵
你舌下有蜜有奶
你的脚趾使我迷醉
将我按在心上
犹如朱红的记印
题在你臂上好似刺青
我每夜来
像羚羊小鹿
欢奔在乳香冈上
天起凉风
日影飞去
我们快要离别
我将再来
左手放在你头上
右手将你抱起
01
花了两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卢梭的《忏悔录》,中间翻出洛维特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书重温一下,要说有什么感想的话,最主要的就是,卢梭这人不受人待见。
卢梭因为不受待见,所以剖析灵魂的时候也顺便批判社会,遂成革命激进派的思想武器。
题为“忏悔录”,卢梭究竟忏悔什么?
引用书中的话来说,“我决心以一种没有先例的真实性来使这本回忆录成为一部无出其右的作品,以便使人们起码有这么一次能够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总是笑话蒙泰涅(原文如此,多译为蒙田)的假天真,他一面假惺惺地承认自己的缺点,但有谨小慎微地把它们描写成可爱的小瑕疵而已。而我曾一直认为,并且现在依然认为,我总的说来,可算是人尖子,但依我看,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管有多么纯洁,总不免窝藏着某些可憎的恶念。我知道,人们在社会上把我描绘得与我的原貌相去甚远,而且有时候歪曲得不成样子,以致尽管我丝毫也不想隐瞒自己的毛病,我若是亮出本来面目也还是只会有所得的。此外,写这本书就不得不把别人的真实面目也暴露出来,因此,该书也只能是在我以及其他许多人死后才能出版,这使我更加大胆地去进行忏悔,永远无须在任何人面前脸红了。”
任何人若没读过《忏悔录》,光凭以上这段话也能管窥卢梭的复杂心态。他,让-雅克·卢梭既是为自己提起旷世的诉讼并辩护,也为自己、为一众原告忏悔。
02
直言不讳地袒露心声在当时看来是件骇人的事,1782年,《忏悔录》前六章出版,立即招来铺天盖地的非议,有的人骂卢梭忘恩负义,丧失理智,评论家拉·阿尔普说,“那么多正直的人,只因让-雅克不幸变成疯子、在《忏悔录》中丑化和诋毁他们,就成了一些下流的人了吗?”然而,有意思的是,被卢梭恶心个够的格里姆却提醒公众不应该忽视作者的才华,认为越往下读《忏悔录》,越会情不自禁地感到魅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魅力连宿敌都为之折服?
我觉得应当归结于作品的浪漫色彩。
卢梭从六岁起开始读书,他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十分向往,同时具有深厚的宗教情感。
卢梭在书中多次写道,他的成才完全是通过刻苦的自学,做学徒时偷偷看书,独自散步的不忘读书,去探望狱中的狄德罗的路上也怀揣一本书,哪怕在最艰难的环境里,只要有书可读就心满意足,尽管读书并未开启通往贵族社会的门。对此,卢梭曾尖锐地指出,上流社会更欣赏不求甚解的半吊子货,“(会写)绝妙小诗,情书也写得挺美,西斯特尔琴能拨弄几下,色粉画也能涂上几笔”。他充满怀才不遇的苦闷,但又不时被胆怯扰乱心思,一方面留恋贵族的礼遇,一方面又因强烈的自尊而一再地摒弃礼遇。这样一来,残酷的命运就降临到他头上了。卢梭深信他的第一不幸是他的出生,而此后种种的不幸则来自社会,来自他所谓的朋友。如此沉重而郁积的心事去而复来,终于发出愤世疾呼,“上帝啊,把我的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现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那人要好!’”。既带有非凡的勇气面对上帝、面对自己,拷问时代人的良心,那么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等非凡书写的意义?
这本书的部分魅力还来自作者青年时代就已萌芽的乌托邦思想,即使在远走圣皮埃尔岛的岁月里,他也不曾忘掉这个将为启蒙时代倍加光彩的信念,他在《忏悔录》中所展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一一在其他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
1789年,卢梭关于政治制度的学说在混乱的制宪会议中被提及,然而,改良措施已无法缓和社会矛盾。在卢梭死后没几年,巴黎爆发了大革命,罗伯斯庇尔上台。卢梭作为倡导民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头一回跟革命、暴动挂上钩。到了俄国十月革命,伟大的列宁同志仍然没忘记跟广大无产阶级弟兄讲一讲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个也是相当有意思的事,想来卢梭本人倒未必赞成激烈的阶级斗争方式,比起扛枪闹革命,我是相信他更喜欢去沙尔麦特之类的小地方过日子。哪怕再怎么颠沛流离,他仍旧怀抱着当初的梦想,念念不忘当初在沙尔麦特跟“妈妈”瓦朗夫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他坦白说道,“我所喜爱的闲逸并不是一个游手好闲者的那种闲散,搂着双臂呆在那儿凡事不做,而且连脑子也不动一动。而我所喜爱的既是像孩子似的闲逸,不停地动唤,却什么事也没干,又是一个年迈的胡思乱想者的闲逸,浮想联翩,却动脑不动手。我喜欢任凭脑子的想象跑来跑去的,想好的计划随即改变。”
可以这么理解,卢梭对人的原初本性“善”的呼唤是酝酿于自我精神追求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里,他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并非有益于人类心灵的进步,财富的增长更不能带来幸福,“(富人)一经尝到了统治的乐趣,也就立刻把其他各种乐趣都不放在眼里,他们利用自己旧有的奴隶去征服新的奴隶,心里想的也就无非是压服和奴役自己的邻人:好像饿狼一样,一旦尝到了人肉的滋味,就厌弃其他任何食物,一心只想吃人”。总而言之,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不存在压迫,也就人人平等,和平安逸的沙尔麦特正是卢梭理想中的伊甸园。
《忏悔录》正是把内心善与恶的扬弃,把理想与现实的捉放,热烈地表达出来。从此以后,谈论自己用不着再遮遮掩掩,它是一种高尚的趣味——有别于现在商业化的自我炒作——在涌现了如此众多的优秀的自传文学后,仍然闪现出不同凡响的光芒。
周五、周六两天没读大部头,就零零散散读了颜骏写地下摇滚的随笔。
一直很喜欢摇滚音乐,却没有看过一场现场演出。读书的时候,听的是打口唱片。工作了,不买唱片,就上网下载。现在还是。
最喜欢的乐队是nirvana,说喜欢,其实是启蒙吧。也试着翻译乐队的几首歌曲,觉得不好,就停止了。这毕竟不是我能做得了的事情。
听的最多的类型是英伦摇滚。现在还很喜欢的一只苏格兰乐队是耶稣玛丽锁链。吉米那曾经年轻的脸庞慵懒的声音和滋滋滋低保真的噪音,每一次听都让我感触万分。
虽然我已经步入中年,曾经的理想也一点一点失去,但每次听着那个时候听过的摇滚音乐,我又有种感觉,自己还是手握着自己的命运。
刚好又听到了李志的那首郑州的记忆。顺便贴了上来。当作读书时光的背景音乐吧。
《关于郑州的记忆》
想来想去都是忏悔和委屈
爱来爱去不明白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