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害你,除了你妈
看了这期三联里的一篇文章发现的,对这句话印象很深。
这是华师大的一位老师。她给很多人做咨询的时候,会说的一句话:“没人能害你,害你的人就一个,是你妈。”
这话初听起来挺吓人的,但其实说明了很多问题。一个成年人身上的问题,只有追溯到他0~6岁的经历,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而妈妈在孩子这个阶段扮演的角色,太重要了。
这个阶段是泥土翻上来之后播种的阶段,焦虑的妈妈,给孩子带来的损耗太大了。
儿童是需要快乐记忆的,不要让一个孩童的心理能量,在童年时期就耗完了。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陈默从1999年开始,陆续给城市里的8000多个家庭做过心理咨询。
她说的每句话都蛮震撼我。所以就划一下重点吧。
1、现在的家长太看重竞争,非要孩子比同学好、比同学强。孩子们从小就有很高的竞争感,可是高竞争感,不等于高竞争力
这样的孩子,自己是最好的才能接受,一旦别人比自己好,内心就坍塌了。这么小的人儿,生命是弱的,心脏承受压力的程度是有限的。
2、学校是什么地方?学校是一个同龄人给你养分的地方,是一个不断训练人的思维的地方。可是很多家长和老师,给孩子们构建了一个错误的认知,让孩子把学校当作一个竞技场,一个证明自己比同龄人优秀的地方。
3、小学的孩子要疯玩啊,一个人童年没有疯玩过,他以后要做一辈子的。”
4、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春天的时候,我们如果买一只刚刚出生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两个星期以后小鸡就死掉了。为什么?因为小鸡也会孤独。现在的孩子是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的。
5、中国现在的家庭,基本是六个大人爱一个孩子。孩子的情感负担非常重。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心里面的苦闷吗?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
6、妈妈是家庭的灵魂。我们老说,妈妈为孩子做了多少牺牲,但是实际上,孩子永远在无私地为妈妈做牺牲。当妈妈内心获得不了满足的时候,孩子在牺牲自己,满足妈妈。可是他的内心承担不了这么多。那些患厌食症、暴食症的孩子,背后也多半有个排斥他的妈妈。
7、妈妈是一个家庭里的灵魂,灵魂没了,或是没有发挥作用,这个家庭就魂飞魄散。孩子虽然出生后与妈妈剪断了脐带,但他们潜意识里一直与妈妈是情感相通的。可是不少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用,只是拼命催孩子读书、练琴、比赛,给予孩子的心理能量很少,并且给孩子制造了很多心理隐患。
8、我看到现在有些妈妈把母乳挤到奶瓶里喂孩子,真是着急。妈妈的乳头,是孩子一辈子安全感的来源。有些妈妈,孩子还不到2岁,为了自己读学位、做生意,就去外地发展。2岁之前的孩子,认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妈妈一旦没了,他们的安全感完全消失了。
9、现在一些年轻妈妈,把西方人的教育方法当“圣经”。孩子一出生,就让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怎么哭也不抱。可是人家培养出的是什么样的孩子?18岁就一个人打个背包,出去走天涯了,一年也不一定与父母见一面。咱们中国人能接受吗?而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西方人自己也意识到了。我们不能照本宣科,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本能的,应该多抚摸多拥抱婴儿。
10、11岁之前的孩子,一定要疯玩过。我一直跟小学老师讲,如果一个人在11岁之前没有疯玩过,会一直没事找事地折腾,折腾自己也折腾别人,很难安抚,到临死前都比较作。小学应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开心的年华,身体强壮了,自我意识成长了,学业负担又不太重。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让小学生玩命学习。
11、多年前的小孩子,兄弟姐妹多,同伴也多,放学了就一起疯玩。群体性游戏对孩子内心有非常好的疗伤作用,它是老天给孩子的一味药;群体性游戏能够帮助孩子遗忘压力、健全人格。一个在群体里乱发火的孩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孩子,没人跟他玩。所以孩子玩的过程,是进入社会的演习,他们自己商量着制定规则,然后遵守执行。
12、好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就是不怎么教知识,而是让孩子们一起疯玩的幼儿园。我参加过一个幼儿园的活动,很大的场地让孩子们藏宝寻宝,孩子们高兴地满场跑,老师几乎不参与。我说这样的幼儿园太好了,现在孩子缺失的是同伴,幼儿园和学校就提供了同伴关系的环境,这是最为重要的。知识哪里不能学?现在学习知识还需要去学校吗?
13、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里。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
14、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
15、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
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带着读高中的儿子来找我。3年前,他们找我做过咨询。这位妈妈与丈夫的关系非常差,早就分居了,但是又不愿意离婚。我当时就劝她早做决定,并且3年后再带着孩子让我看看。这个高大的男孩,这时候出现了成绩下降的问题,并且有明显的社交困难。
我告诉这位妈妈,你不离婚,又不开心,实际上你儿子在为你背着情感负担。他知道你们关系恶劣,可是也没见你们离婚,这相当于一直让他等着,看头顶上的第二只靴子什么时候掉下来。儿子背上了母亲的情绪,所以这位妈妈最好早做决定,她需要在儿子面前阳光快乐,体现出对未来生活强烈的拥抱感,这样她的孩子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行。
还有一个案例:
有的家长过来告诉我,她儿子的智商有140,非常高。我的反应是:“太高了,他今后要吃苦的。”人的大脑有不同的区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模块,能被测试出来的智商是量化的,而情感、情绪能力这些是无法被测试的。我们不要只看重孩子能被量化的智商,一个人往往是平衡的,智商太高的人,情商往往低。
曾经有一个爸爸,是位医学博士,带着他的儿子过来找我。他很沮丧,“我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我读书的时候基本是前几名,怎么我儿子倒数第一名呢?”我太了解这样的家庭了,我对他说:“正因为他是你的儿子。”
这位爸爸听不懂了,我告诉他,家长喜欢向孩子强调自己的优秀背景,孩子往往不争气。孩子会想:“爸爸你都已经是清华毕业了,我考什么样的大学,你才满意呢?如果我考不上比你还好的,那我就没有价值,我干脆放弃好了。”这样的家长,还往往喜欢拉老人出来帮忙。“问问你奶奶,我当年读书多么优秀……”结果是很容易让孩子过早放弃自己的。
整个社会环境影响的
还是分国家 美国和国内就很想 英国的贵族阶层也一样 只不过每个国家的 文化不一样 影响方式不一样而已 只能说没有完美的
没有完美的小孩,同样,没有完美的父母~~互相帮助,互相修复吧
有很多时候子女真的就是承受了父母过重的爱,我曾经一度想过如果我是孤儿就好了,没有那么多的负担了,我对爸妈说你们觉得没有给我压力,但是我给自己压力了,我的压力就是来自你们的。现在我也做妈妈了,也能理解妈妈有时候的做法想法,不过我也在努力学习,学习如何给孩子一个更高的环境和教育,学习如何跟宝宝亲密有间
一般来说,母亲比较容易焦虑,父亲比较心大,不容易焦虑,这种情绪上的感染,小孩子最容易感受到,而很多大人则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1,碰到讲理的还好,不讲理,小孩磕了碰了都是你错,小孩病了也你的错,这种情况下,心里很难没有想法
不能同意更多了,这个社会对女性要求太多
我晕倒,啥都是当妈的错。
一个孩子长到成人,父母、老师、朋友、社会都对他三观形成有重要作用
他自己阅读的书籍、是否能善于学习也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干嘛啥破事都要变成妈的错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