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读书笔记02—《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
春节回家的车上及等车等人间隙读完了这本关于吃食的美文,与回家过春节那件事是多么应景。本书作者乔迦。每一个人都能在作者的文字里找到自己的回忆的影子,每一种食物都是有情绪的,人和食物那些事,或温暖、或心酸。书名来自《专心吃蟹》篇,“好好地吃一棵春笋。好好地吃一只螃蟹。好好地吃一个枚山核桃。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吃”是件很简单的事,但简单的事往往最难专心去坚持做。对于书中提到的各种吃,我不做介绍,我想谈谈刚刚过去的春节里那些关于吃的那些事。
一、
越来越多的人在感叹“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到底什么是“年味儿”?“所谓年味儿,即人情味儿,耗时、耗力、耗心意,敬神、敬祖、敬天地,做些平时几乎不做的吃食,一家人围坐一桌,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这句话表达出了我们口中的“年味儿”。单单说春节吃食,在我家乡,进入腊月,家家基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哪个逢集日该买什么年货基本是确定下来的;腊月20开始,每天该做什么也是确定的。我记忆中豆腐和丸子、煎饼都是要提前准备好的,但现在基本没人做了,因为都可以直接买到,另外来说年轻人也都不愿意去做了且也不稀罕那些东西了。以往的大年三十,家里会煮肉,然后趁热吃几块肉,煮肉的荤汤会用来煮一大锅大锅菜,初二开始陆续将大锅菜和饺子一块热着吃;近几年也很少有人家那么做了,我家也连续两年不做了,我妈总以为我们会很稀罕的,可我们只稀罕煎饼卷菜,就这样除夕饭几乎变成了一顿简单的家常饭。就连初一的饺子,虽然当天还是会吃饺子,但因为已不是稀罕物,每个人可以随意选择吃什么;初二之后,就更随意了。所以“年味儿”就在时代的发展中变得越来越淡,年似乎更多是老人的了。
二、
逢春节,办喜事的很多,乡村乡里的都要去喝喜酒,宴席的吃食丰富到让我很是吃惊。很小的时候,我跟着家里的长辈去别人家吃喜酒,遇到的情况基本都是每上来一道菜,立马就被抢光了,或者谁家喜事后会有宴席折下来的饭菜送来,那也是非常稀罕的;前两年,宴席开始前主家直接每桌发几个袋子,结束后菜也基本光了;现在,宴席的菜是越来越多样,一席下来,基本都被剩下了,也很少有人打包了,看着主家直接倒掉的那些菜,甚是觉得可惜啊。是啊,现在的村子里,平日谁家都是想吃啥就吃啥,而且什么也都能吃到,没人稀罕酒席上的菜了。常年在外的人,更是不稀罕了,像我们,有煎饼和菜就行。
三、
“有一种热情叫包饺子”,这句话放到我妈身上也挺合适。平时回家,我妈总会提前问想吃鱼还是想吃鸡或肉,以前上学时会稀罕这些的,但上班后每天都会吃,但妈妈还会以为你在外面吃不到那些,其实倒是她平时吃的不多(饮食习惯和做饭习惯所致),有时我会提醒她现在早不同上学时了,多数时候我还会说我想吃什么什么。父母的这份心意,我不想去辜负。现在过年,我妈还是做那老几样,可都被我们否决了,不稀罕且不想动手,而妈在那时都有些失落,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注意到她想那么做的背后意义。
说到饺子,家乡的习惯是初二开始肉饺子,现在也被我们否决了。
只能说现在食物的丰富和运输的快捷,远在异地的我们想吃家乡的食物变得很容易,另外也不再想自己动手去捣鼓那些繁杂的食物。吃这件事,吃本身花的时间不多,最费心思的莫过于准备的过程,而偏偏是准备过程承载了太多东西。
关于食物与人,有太多的可以谈。对吃本身,“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的态度值得借鉴。
有时候觉得,幸福就是认真对待日常的每件小事,把它们变成一个个的小仪式~
苏北的,我家那边就和山东是临着的,饮食方面的应该很类似的。
这样想来幸福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用心。
我这每次回国都是 问我吃啥 我就豆腐 韭菜 豆角 馒头咸菜 饭店一点都不爱去
这个条件超级好满足,但妈妈肯定还是想做些别的来吃吧。
ps:假期快结束了吧?
天天问我吃什么。。。。。 愁死我了。。。
下周日就得回去了。。 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