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引发的“血案”
影评——《我不是潘金莲》
范冰冰没有演技吗?不然,她是一个热点人物,她身上自带的商业炒作价值被媒体们多方利用,而使人们忽略了她是否真的有演技这件事情了。
对于范冰冰来说,身为演员的这个身份被大家所忽视,不管演什么都被称为花瓶,其实是可悲的。
这部影片实际上是有看出来范冰冰的努力,演技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还是能够看出她为了这个角色付出了很多。
整部影片中的演员演技张弛有力,把官场之中的同级、上级与下级的相处之道表现的惟妙惟肖,把现实中的那些官僚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
创作来源于生活,也照应生活。《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极具批判意味。深刻的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申诉的不易,讨公道的艰险。
冯小刚导演,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导演,选材角度总是敢于挑战别人不敢挑战的,披露的想法也是深刻反映当下社会的。《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剧,触动的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能够顺利过审也是厉害。
一个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因为一句“你是潘金莲”而开始走上讨公道、讨说法之路的李雪莲,这个角色是悲哀的。
片子的开头,我并不知晓李雪莲走上讨公道之路的真正用意,只单纯的以为她可能对秦玉河还放不下,放不下俩人之间的感情,也咽不下假离婚的想法最终演变成真离婚的事实。
李雪莲拿着民政局发的离婚证找到了第一个求助者——法院的法官王公道。攀亲带故,中国社会求人办事,不管事情大小,能攀上一点关系总感觉会方便一点。求人办事,要带上点东西,总不能空手而来。影片的这些小细节处理的很到位,现实而又讽刺。
听完李雪莲的陈述,实际上李雪莲眼里的假离婚,按照法律上来说,他们的离婚完全走的是正当的程序,民政局办理的离婚手续没有一点问题,完全都是合乎规律的,王公道的判决走的也是正规的流程,但是李雪莲不服气,觉得自己明明只是为了假离婚,为什么最后变成了真离婚,思想上的别扭,加上秦玉河的当众侮辱,一级又一级的寻求帮助,最终在赵大头的无意帮助下见到了首长,首长的一番话,让史县长、昫院长、市长都被革了职,但事实上呢,李雪莲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而也正因为看到了这条出路的希望,每年3月份开人代会的时候,李雪莲都会前往北京告一下状,秦玉河成为了她生活折腾下去的一个动力所在。
(小插曲,这篇影评写了一整天,上午因为下班休息,用的是单位电脑就没有拷贝回家写,下午到4点多那会突然身体不舒服,回家躺到近7点,才接着码字,也是波折)
每年一次的折腾,搞的人心惶惶,李雪莲正常的生活也被全部打破了,也因为李雪莲的年年告状,对秦玉河一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活在农村地区,一个县域就那么大,消息走的快,邻里街坊多多少少都是熟面孔,也正因为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巨大的反响,每个人的嘴巴都是好八卦的,一传十,十传百,最初的一句话最终变成了伤人的利器。
在政府官员的眼里,李雪莲是一颗小白菜,一颗无法啃下来的小白菜,从法院院长的套近乎到郑县长的签保证书,最终市长亲自上阵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第十个年头的李雪莲打算不告状了,但是得不到大家的信任,一恼火,还是踏上了去京告状的路途。而政府,动用了一切的官方力量来找李雪莲,阻断这条上京之路,公安干警贴身24小时监视、设路障,一个为了人民安全打击暴动,维护社会治安的部门,却沦为了这样的工具,这也是现实中国行政队伍的可悲之处。
李雪莲,其实坚持了这么久,也是心生倦意,每年的一闹对自己也是一种考验,对于赵大头,我想她是有感情的,但是人都是现实的,赵大头为了自己儿子转正的事情,也给李雪莲设了一个局,虽然赵大头喜欢了李雪莲20多年,但是爱情还是败给了现实,李雪莲身心疲惫,虽然最终踏入了北京,但她告状的源头——秦玉河死了,一下子人生目标不见了,李雪莲大病一场,想要寻死,而果园的果农的一句话,我想抨击的是现代人面对一些事情的冷眼旁光,果农势利想法之下冲口而出的一句话,阴差阳错的救下了李雪莲。
在最后的镜头中,李雪莲和当年的史县长重逢,倒出了真正告状的缘由——为了要第二个孩子,而这个未成形的孩子最终没能来到世间,见见这个看似“美好”的世界。而这里我想到的是前段时间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这也是足够的讽刺,想生的时候不准生,大家偷偷摸摸的生,面对巨额罚款头疼;让生的时候不爱生,出台政策拨财政鼓励大家生……
整个影片把现实生活中,百姓诉求的难展现的几乎不差。“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些说法的存在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天天抓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最终是沦为了形式,逢场作戏罢了,还是真的落实到实处,确实收获了些成效?
这部影片,不评论演员如何,单冲着这个题材和表现的手法,我就觉得是一部好影片,写的那些现状,处理问题,体制内的相处都是很现实的,值得每一位“领导”研究,有些方法是该拎出来改变改变了。
官员的出发点是不好的,所以他们让李雪莲保证的时候,李雪莲才会那么的反感,说到底是政策法律有漏洞,人有了贪念,所以才会动了歪念头,人都是自私的,只有自己好才是真的好,只有对自己好的人才是好人,因为从头看到了尾,才会觉得有批判的意味,会觉得他们做的不好,因为我们是旁观者,但是如果我们是当局者呢?可能做的比他们还不好,也会有李雪莲似的钻牛角尖,觉得自己没有错,李雪莲就是瞎胡闹,所以我才会觉得如果一开始王公道不那么理性的操作,先做通想法,或者一开始找的史县长真的做出了一些事情,可能最后的走向就不是这样了,也是因为身处体制内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触动,一下子就说多了
是的,我觉得这个题材很敏感的说
历史遗留问题,社会如果全讲法,显得有些冷漠,社会如果全讲情,显得不公平不理性,要的是法与情的平衡,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对于体制内的人来说没有私欲才是关键的,为民服务这四个字责任很重,运用的技巧也很很玄妙,会玩会用才能够过得好,没有谁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谁是绝对的好官和好老百姓
看完可以来分享
我记得 我还以为是关于金瓶梅的 哈哈
是哦 笑死我了都
无知啊 我
不是 你没有看这本书嘛 要是看了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哦
嗯嗯
有时间看看 这书名 明明就很误导人
哈哈哈故意的 标题党那些大作家也用得很爽啊
女主人公明显是偏执性格,不是讲道理能解决的~
这也就是我一个想法,因为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也没有遇到这么极端的事情,那就想想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法子
哈哈
每个人眼中看到的哈姆雷特都是不一样的,特别喜欢思想碰撞激出的火花
与莫言的 蛙 很相似,但不是一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