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家庭教育爸爸不缺席,财蜜们怎么看

来自辣妈班・15篇帖子・240人参与

发帖
红色康乃馨

爸爸,你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红色康乃馨
红色康乃馨   红色康乃馨 2017-04-25 09:02 阅读(3120)

       教育,教和育。说白了也就是养育和教导。有时候,养的过程也是教的过程,教的过程也是养的一部分,二者没有严格的界限。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行为是“爸爸教育”的范畴?是给孩子挣钱呢,还是陪着上课呢,是帮孩子找工作买房子呢还是每天检查作业呢?不太说得清。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衡量教育的密度和质量——无时无刻的陪伴还是关键时刻的点到为止?人生重大决策的参与还是日常无微不至的关心?这恐怕也很难说。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如果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离异,比如意外去世,比如父亲的确工作很忙抽不出时间陪孩子,那咋办?难道这样家庭的孩子还不活了?

      所有的书上都说,父亲缺失对孩子有影响,很不好的影响,很多的人也陷入了“唯父爱论”的单向思维里。且慢,他们说没父亲教育的孩子,发展不如有父亲教育的孩子,有统计学依据吗?主要差在哪些方面?追踪了多少例家庭?效果评价的依据是什么?还有,那些有父亲的孩子,父亲参与教育的时间长短和质量好坏,和孩子的成长效果有何种相关性?这方面资料很少,为啥少?因为压根就没人去做,没人真正用科学的态度和方式,去分析这个问题。都是人云亦云的说,没有父亲的参与,孩子容易胆小、怯懦等等。话说,真想搞这个课题的,肯定是给自己设了个坑。

       教育是非常个体化的一个问题,和施教者、受教者以及周边环境都有关系。非要说没了爹的参与,孩子就不好,就犯了那个“装修的家庭孩子爱得白血病”一样的错误。

   当年,一个“吸烟和肺癌的相关性”研究,耗时十余年,几千人参与。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依照不同因素的分层等等,非常精细和复杂。我们不能凭感觉,就断定一件事和一件事一定有相关性,或者说相关性有多大。

      大胆假设一下,动物世界中,很多都是母亲独自抚养幼崽,既没有爸爸的参与也没有爷爷奶奶帮忙。在哺乳动物中这种情况很常见,没见人家小老虎小狮子出问题啊。有人可能说了,我们是人啊,人有社会属性。没错,但人也是动物啊,也有自然属性啊。 雄性提供无数的精子跟一个卵子竞争,雄性外出捕猎,雌性抚养后代。从原始人进化而来的我们,某些属性已经镌刻在我们的基因中,为啥我们见了蛇就不自主的害怕?为啥很多人不吃香菜?都是漫长的进化中基因携带的信息。为啥结婚女的要房子要彩礼呢,本质就是要保证后代有良好的生存条件啊,能提供良好条件的雄性(身体健康、经济优渥、性格良好等等),才有交配的资格。

          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鼓励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并且提供条件去促进良好的教育质量,是好事。但是,还是老话,不可过分迷信。因为教育是复杂的,人是复杂的,教育又是那么长期的一个过程,只关注某一个点肯定是以偏概全。

      教育不是工厂,按照一个SOP就能批量生产优秀人才。吃一样的饭还有人胖有人瘦呢,每个人携带的基因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主要抚养者的情况不同,个人性格和能力也不同。这么多的变量,要是因为“爸爸缺席”这一件事儿就让爸爸背了黑锅,真是要哭死一批爹。

      所以,如果你的老公、你的爸爸,你家的男性成员,能够以一种比较好的姿态进入到孩子的教育工作中,是好事,值得表扬,值得使劲儿晒,毕竟这是社会化程度高、文化程度高、经济条件好、自身修养好的一种表现。但是的确不是家家都能做到。那些离异的丧偶的单亲妈妈,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老公不能参与孩子教育的妈妈们,也不用太焦虑担心。“尽信书不如无书”,别让书本带歪了,只要你不放弃、不矫情、放平心态,始终如一,一样可以教养好孩子,发挥他们的最优潜能。没啥大不了的,没那么邪乎,人是活的,人有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人的一辈子又很长,人的成功和幸福又没标准答案。爸爸这玩意,可以不把他看成是必需品。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10)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