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在听人介绍了《三傻大闹宝莱坞》之后,我一度以为它其实叫“三傻大闹好莱坞”。后来在看完这部电影才明白它是一个印度影片公司的名字,用这个名字可能是向好莱坞公司叫板。
这部电影在中国的好评如潮,其中剧情跌宕起伏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我得可更多的应该是它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影片的开头,自诩为“成功人士”的查尔图找到了昔日的大学同窗法罕和拉加,要他们两个和他一起去寻找兰彻,完成十年前的赌约:兰彻和查尔图曾在楼顶的墙壁上刻下“sept 5”的记号,赌十年后谁过的更好。
如今十年期满,查尔图带着两个兰彻大学时最好的朋友,一起去寻找兰彻。在寻找的途中,影片运用插叙的手法,一点一点揭示了四人的瓜葛。
兰彻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在刚开学时,他与教授发生争执,认为教授和校长的教育都是“填鸭式教育”,从此与“病毒”校长处处作对。但尽管如此,每次的考试他都能考到第一。而他的两个室友,法罕和拉加虽然很努力,可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只能在及格线上。
法罕喜欢摄影,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野外动物摄影师,可是他的父母却想让他成为一个工程师;拉加身上背负着病重的父亲、贫困的母亲和晚嫁的姐姐,他的手上套满了指环,每个指环代表他的一个恐惧。
在他们三个一起生活的时候,兰彻在无形之间改变了两人的未来,他给了法罕和拉加拼搏的勇气。最终,法罕成为一名优秀的野外动物摄影师,还出了不少书;拉加应聘了一间公司并努力工作,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而兰彻开办了一间学校,他还成为拥有400项专利的科学家,是连日本人都争着要的人。在这场关于命运的赌博里,“成功人士”查尔图,终于输了。
为什么说这部影片给观众们带来了深深的共鸣?因为就在兰彻就读的大学里,所有的教授采取的方式都是“填鸭式教育”。他们定义的好学生,就是像查尔图一样的:每天18小时都在背书,为了提高记忆力还去求了药,人生目标是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公司。
教授和校长都没有关心也没有注意到学生的理想,他们只看到成绩。
在那个大学里有一个很有创造天赋的学生洛依,他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无人飞机,还是个半成品的时候拿给校长看,可校长看都没看只是说:成绩太差,毕不了业。洛依伤心欲绝,随手把那个有着他无数心血的无人机丢进了垃圾桶。兰彻在路过时看到洛依丢无人机的一幕,于是他趁洛依走后捡起了无人机,拿回宿舍再去拼装。
在兰彻终于组装好了那台无人拍摄机后,想把无人机开到洛依宿舍窗前,拍一下洛依的惊喜表情,可却没想到无人飞机飞到洛依的宿舍窗口后,拍摄到的场景却是——洛依上吊自杀了。
医生检查后说洛依是死于窒息。在洛依的葬礼上,兰彻走到校长旁边,对校长说,洛依的死不是自杀,是他杀。
在一个雨夜交加的夜晚里,校长的女儿皮娅扔出一封白色信封给校长,对他吼着说:“你的儿子从火车掉下来,你真的以为是自杀?他很喜欢写作,你却要他成为工程师。他最后留下来的作品只有这张纸!”
近来有很多新闻都是说学生跳楼自杀。很多人评论说是因为班主任说了几句,或者是成绩不好才自杀的。可我却认为,这种想自杀的心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而是要许久的心理压力。例如,父母要求孩子考多少多少分,上大学后必须报什么专业,必须要考到多少名。
或许有的学生能够熬过这沉重的心理压力,可有的学生熬不过,于是他们就自杀。人们常说,成绩很重要,没成绩找不到好工作。于是这样就造就了许多“好学生”。成绩重要,这点没错,可成绩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学习应该快乐的,人们应该带着探索的欲望去学习。而不是像电影片段中,兰彻在黑板中写出两个词语,一开始没人有好奇的表现,直到他说要比赛谁能在半分钟内找到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所有人才开始翻书。
学习应该是带着满腔的热情,去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兰彻热爱学习,所以就算知道自己上四年学都没有一个文凭,他也不提出异议,而是专心学习。
反观法罕和拉加,他们学习是为了家庭,所以无论他们怎么学习,也只能在及格线徘徊。而他们换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反而能做得更好。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请问一下自己:我喜欢它吗?我对它怀有热情吗?
不然,一切只会作无用功。
鱼蛋作品汇总:
2、《摆渡人》读后感
5、道德绑架该不该?
9、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
碧水白露碧水白露
@TS 鱼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