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慢,那么美》读书笔记
看了本书,突然觉得 @TS 生活在北欧真的好幸福,好幸福,好幸福!
幸福是什么呢?从书中节选的答案!
玛瑞亚:幸福是一种自然状态,当你不再苦苦追问什么是幸福的时候,你就真的幸福了。
菲利普:曾经有人问上帝在哪里?耶稣回答:“上帝在盛开的花里,在孩子的笑脸里,在扶起泥泞中的人的手里。”我想,幸福亦然!幸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只要这一天没有感到虚度,我就是幸福的。
熊先生:没有比和家人在一起共度的时光更幸福的事了。幸福是另一种形式的爱,是健康、信任和尊重,是和家人同分一钵星期四的豌豆汤。
小熊仔:家里的小猫和我一起睡,还有吃冰激凌的时候。
雅客:幸福应该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有就是比如躺在撒满阳光的床上睡到自然醒。
本书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北欧生活这么慢,那么美的真谛!
1.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北欧人身上体现的是:福利最好的地方,最具有维稳与求变的意识。北欧习惯了公共场所凡事透明,计划、任务如此,财政亦如此。何况北欧人一直提倡均贫富,不分行业贵贱,重视人的劳动价值。
除了道德体系的建立,公平与分享亦是北欧人社会意识的基石和前提,甚至在幼儿园里一岁半入园的孩子都已经开始慢慢接受公平与分享的意识。另外学校淡化特权意识,孩子很少攀比谁家比谁家有钱,其实北欧社会一贯提倡“均贫富”的治国理念,不仅提倡,而且认真执行。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公正,才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共赢。
长达一年的带薪“爸爸假期”,爸爸们在孩子6岁以前,可以随便选择一年,尽享与孩子亲密相处、共度美好成长岁月。且近年来,爸爸休育儿假成了几乎硬性的一个规定,为的就是避免孩子在婴幼儿期缺少爸爸的关爱。
这是北欧国家从长远看的聪明之举,虽然妈妈爸爸们这么多假期貌似消耗了工作资源,但是在双亲的共同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健全的人格与体格,以及早早养成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将来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对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与其后来去投入资金与精力纠正一棵长歪的小树,不如早早施以优厚的阳光雨露,使其茁壮成长,用正确的态度尽一己之力而奉献于社会,这是社会制度与制度下的个人双赢的局面。
如何福利不养懒人?—信誉与自律。如果不去工作坐吃福利,交不上税,强大的福利制度就会崩盘。福利制度崩盘,富足的生活顿时没有着落,生活质量随之大打折扣,罪在自己,而祸及后代。这就是每个自律的北欧人的忧患意识。
2.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轻物质,重思想,不仅是北欧人个人的人生态度境界,也是整个社会的映射。要说北欧条件最好的公共设施,一个是幼儿园,一个是学校,再就是城市博物馆和图书馆。
书以及从书中获得的渊博知识,是北欧人际交往的最好媒介。即便是萍水相逢的朋友,刚好谈论的书两人都看过,由此延伸的思考和讨论,足足能让两人兴奋一阵子。再没有一个民族像北欧诸国子民这样,如此热爱阅读的了,这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民族!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是最好的参照。在北欧,大大小小林立于每个城市的此“三馆”极大地满足了好书之人。比如芬兰,并不大的一个国家,却有近千个公共图书馆以及流动图书馆,分布于全国大大小小的城镇。
像其他北欧人一样,绝大多数的芬兰人经常光顾图书馆。也可以说书简直成了沉默寡言的芬兰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终于知道为啥 @TS 这么爱学习?原来芬兰国情就是如此!哇(⊙o⊙)哇~
北欧人做事习惯于计划,习惯于凡事预约。大到公司事务拜访,小到两个人去喝一杯咖啡。可以这样说,在北欧没有预约,简直什么事都办不成,甚至连门都进不去。有计划的预约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其核心是自由!
按计划去实现每一件事、每一个目标,完全是一个极具隐私的个人享受过程。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只有你自己清楚你在做什么、你要做什么的时候,心才会得到宁静。
3.为人着想的善良。
在北欧,车子、房子,真的是来开的、住的,不是身份的象征。只要去工作,养老保险就会从工资比例中积累起来。即便没有工作,老了也可拿到够维持生活的最低养老金。在这种无须经济瓜葛的家庭关系里,便不存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供养关系。
北欧这边的父母是真爱孩子,才会生孩子。否则一辈子就选择不要孩子。所以如果有了孩子,无论何种情况下,对孩子的疼爱和教养责任都不会减。
4.可持续花钱的习惯。
历来有“欧洲伐木场”之称的北欧诸国,当你面对绿海般的森林湖泊,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片森林之神眷顾的土地。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事情。学习对于北欧人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很有一种我们孔夫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大智慧领悟。对于他们来说,不懂的东西就专门抽时间去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北欧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真真正正的免费,最大限度地保证好学的人在知识的殿堂里自由自在地翱翔。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冰岛这些国家,无一不做到“以人为本,发展国力”。芬兰企业就流行这样一句话: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北欧诸国在国家教育方面,每年不遗余力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这是持之以恒的国家福利的一部分。不知道哪一年大中国才能享有这样的福利?
5.无需提醒的自觉。
一般北欧的城市规划都保持在维修保养层面,几乎很难见到市区里大张旗鼓地拆拆建建“日新月异”。所以十年前去过的街道,十年后去还是一应的数十年如一日的街景不变,静物画一般,让人在稳稳的岁月街道里安心行走。就像好看的菜要好看的盘子来配,北欧漂亮的建筑也需要与之相应的惬意的居住环境来配合。 “会呼吸的房子”是近年来北欧人提出的一个居住概念,因为房屋不仅在外观漂亮,但是否住得惬意才是一个符合现代化理念的好房子。所谓会呼吸的房子,即你身处屋内,但呼吸到的空气质量和舒适度也和深处森林这个天然大氧吧别无二致。
这又让我想起了现在我们这个大拆大修的祖国,想想都觉得心疼……
整个北欧,都是飘然静谧的桃源仙村。大大小小的湖泊映着蓝天,像一块块翡翠,这些“翡翠”里,是野鸭、海鸥的聚居地。北欧人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讲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从来无意改造大自然原本的天造地设。
6.恰到好处的节俭。
北欧瑞典是以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著称,人均收入居全球第二的国家。可是他们的生活却很节俭。从中世纪以来,北欧人民的民族性基本定型:饭不能不吃,但不必太好;钱不能没有,但不必太多。不视穿裘皮大衣为贵妇行径;年轻人喜欢品牌服饰、也不会节衣缩食忘我追求;穿衣打扮,不论贵贱,但求合适,符合自己的气质,凸现自我个性。
在这里,静物为时间做了见证。见证世界上有些角落,有些东西,真的可以凭一个民族的特质代代传承,而不用担心离乡20年,便面目全非,故乡熟悉的路,湮没在热火朝天的钢筋水泥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么长年累月保护下来,北欧诸国不论人文环境还是自然环境,才美得如此灵动脱俗,美轮美奂。
长达一年的带薪“爸爸假期” 这个不是呀 本书作者生活在瑞典我记得 瑞典比芬兰爸爸假期长 但是也没有一年 不过有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
芬兰人均读书 量 平均是20-30? 我不记得了 反正我曾经一个同事休假4个星期在家看了20多本书。。。。。
凡事预约 到是真的 回国的时候不预约 已经很不习惯了 哈哈
不过福利制度也有弊端哦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 不劳动 吃政府的 所以现在政府慢慢的 也在控制 还在缩减福利
话说 我们家房子 70年的 物业管理 各种维护 更新 房子比国内家里2013年搬进去的新房子 干净多了 质量也好很多 。 当然了这边花费也高 不仅仅是买房子的那点钱 后期维护费用超级高 比如整栋楼换个外墙 我家56.6平的房子 但是我的财产是104平 按照104平算 换外墙之后到我头上就是3万多欧元。 在过几年换水管,平均一平1000欧左右。。。。。 算算这个钱 还敢多买房子吗?
芬兰的教育理念之一 就是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不是学校毕业了就不进步了。
不过因为北欧的慢,什么事都慢,政府做决策也特别慢。。。。。。 效率那个低啊。。。。。。。
办理一张银行卡 一两个星期。。。。 国内当时就能班出来。
去银行办个事,需要预约。
如果生病去预约医生,公立的医院,那等着吧。。。。 我上次小手术就是排了一个多月。。。
芬兰的基础教育 很有名 ,但是大学教育就不行了。自己国家的人都吐槽自己国家的大学教育。哈哈
上次从维也纳坐火车到布拉格,一路上和一个德国女人,生活工作在维也纳20年。和她聊天,她就特别想来芬兰学习一下 芬兰的基础教育 为什么那么好。
不过和瑞典比,芬兰是小太多了。 因为两个国家的历史渊源,,搞的又爱又恨的 。
然后挪威瑞典丹麦 经常不带冰岛和芬兰玩 反正也好多趣事。
关于办事效率, every coin has 2 sides.
首先 这边没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孩子的习惯 加上这边相对来说 男女平等 再加上孩子教育不能有爸爸缺席 所以才鼓励爸爸假期的。
嗯 我记得 在哪里看过 不过这个数据是几年前的了
不少因为有高福利而不工作的 专门吃福利的也很多 但是吃福利的话 会有很多限制 有些人专吃福利的 有不少酒鬼 然后这边的抑郁症的也很多
除了幼儿园 本国人都是免费的 几十岁再回去大学念书 也是免费的 随时都免费 这就是高税收的结果
这边也是九年基础教育 必须上的 然后会分成高中 和职高 然后高中毕业后考大学 职高毕业后去上职业专科 但是有些人 职高后也想考大学 芬兰人总觉得自己大学太难考 而且这边大学入学就是连续五年 毕业就是研究生学位 外国人来这边念书是另一个系统
北欧这边 说是没有私立学校 只有公立学校 都就近上学 从来就不攀比。 但是时间上 也会有富人区 富人区的资源和周围环境 肯定要好一些。 这边没有固定的课本 只有教学大纲 从小学开始 老师就根据自己班级学生情况来定课程内容。 小学老师全部要求硕士以上毕业 然后还要必须经常去进修。 我朋友快毕业,以后就是小学老师,她说小学一到四年 不考试 五年级开始考试 学校下午两三点就放学 高中放学的也早
据说北欧好多学校的教授,上三年班休一年,整整一年~
不知道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