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TS的阅读小屋

来自财女读书会・92篇帖子・3457人参与

发帖
TS

#第52本英文书】《Little Women》

TS
TS   TS 2019-02-01 09:12 阅读(4473)

阅读时间2018年12月27日 - 2019年1月9日

《Little Women》出版于1869年,150年经久不衰必然有它的原因。本书描写了一个家庭里的四个女孩子的故事。老大Meg有点点爱慕虚荣,”it’s so dreadful to be poo!” 这就是Meg的原话。 她期待自己能够进入上流社会,得到赞美和被男孩子爱慕。 在19世纪,高年级女生大概在16岁左右就可以参加舞会了。有些家庭会举办很奢华的误会,到了年纪的女孩子会借此机会进入成人社会。虽然Meg家比较穷,她们没有能力举办,她有被邀请去参加,经历却不怎么愉快。虽然是战争时期,物质很贫乏,依旧能看出来贫富差距。 老三Beth被着色的笔墨不多,性格应该是很内向安静,喜欢音乐。身体不是很好,因为得了猩红色差点死去,几年后还是离开了家人。老四Amy是个很有趣的小姑娘,和老二Jo感觉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在Part2的时候,Amy和Jo去拜访邻居们的时候,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以及在社交场合的行为举止能看出来,Amy应该是那个时代女孩子的优秀典范。她很在意他人眼光的人,喜欢画画。 一直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淑女的形象。

相对他人来说,我喜欢书中的Jo,她更真实一些。书中March家的两位家长,貌似没有什么缺点,尤其是爸爸,至少还提到了妈妈的脾气。书中的他们有点过于完美,过于智慧了。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Jo的性格肯定不能完全融于当时的社会。她很像男孩子,认为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在父亲去参战的时候,她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家里的人。她听到爸爸病重的消息,就把自己的头发卖了,把钱拿个妈妈作为补贴,另外三个女孩子绝对做不到这种。当Beth病重的时候,她是那样温柔的呵护着Beth,攒钱带她去海边养病。也是因为她的脾气而错失了去欧洲Grand Tour的机会,而被会处事儿的小妹妹取代了。

她曾说:“I don’t like favours, they oppress and make fell like a slave. I’d rather do everything for myself, and be perfectly independent.” 不依靠别人,完全独立。这在当时所有女孩子都需要嫁人的年代非常与众不同。 当她拒绝邻居小跟班一点都不会让人意外,他们并不合适。但在后来和妈妈的一席话中,她说“I am lonely, and perhaps if Teddy had tried again, I might have said `Yes', not because I love him any more, but because I care more to be loved than when he went away.”。难道是因为这样她最后选择了教授,和教授一起创办了一所学校,  happy ending吗? 对于这个结局,我个人总觉得有点怪怪的。也许会说因为成长而想法改变,原本觉得不适合婚姻的自己因为看到姐妹们幸福的生活而羡慕,还是因为Amy的幸福对比了她的孤独,“Amy's happiness woke the hungry longing for someone to `love with heart and soul, and cling to while God let them be together.” , 还是真的是因为与教授有着共同的灵魂碰撞?当然这是书中的人物,本书的结局也是因为出版商要求。估计如果Jo独身一人,也许当时就不会被出版了吧?

一个家庭父母对于孩子们性格的形成毋庸置疑的重要。4个不同性格的孩子生长在贫寒家庭,但是她们能够接受教育,在父母的熏陶下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这是我所欣赏的。正如她们的母亲所说“Love is the only thing that we can carry with us when we go, and it makes the end so easy.”   母亲拥有的智慧在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对于一切都看在眼里。适当的时间她会出现。 在Meg和丈夫孩子出世后不久出现的危机中,母亲给予了非常中肯的建议,那也许就是婚姻长久的真谛之一吧。(孩子是属于两个人的,不能把丈夫拒绝在外)。母亲并没有期待孩子们嫁给有钱人作为目标,“My dear girls, I am ambitious for you, but not to have you make a dash in the world, marry rich men merely because they are rich, or have splendid houses, which are not homes because love is wanting. Money is a needful and precious thing, and when well used, a noble thing, but I never want you to think it is the first or only prize to strive for. I'd rather see you poor men's wives, if you were happy, beloved, contented, than queens on thrones, without self-respect and peace.” 「我的女儿們,我对你们有很大的期许,但我不是要你急着闯进这个世界 – 嫁给一個有钱的男人,只因他有富有、或者有华丽的房子。因为,一个等待爱的家,不是真正的家。」她希望孩子们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金钱有时候并不能带来。这让我想起了毛姆《面纱》女主角的母亲,一生都期待能入上流社会,先是依靠丈夫,发现不行就又培养女儿,希望女儿能价格地位高有钱的人。最后女儿得到的是什么?

有种说法,这本书里的Jo有作者的影子。特意做了一个小小的研究。书中的March家不富有,但是孩子们都接受了教育。作者的真实家庭也一样。她们四姐妹受过教育,她很早开始做各种工作来帮忙养家,19岁就成为了作家。作者一辈子没有结婚,和Jane Austen一样。 作者全家都是废奴主义者,她从小就帮助父母隐藏哪些通过地下铁路逃跑的黑奴。由于父母在废奴方面的一些事情,她认识了很多当时著名的人物,也许就是因此在书中的第一章节,她的父亲是在战场上吧,为了黑奴解放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内战第一年,她参与缝制军队的服装。第二年,她在华盛顿一家由宾馆变成的医院里做护士。在担任了一个半月护士后,她患上了伤寒和肺炎。当时标准化治疗是用一种含有毒的汞化合物。因此她的余生都有汞中毒现象,比如免疫系统减弱,眩晕,并经常有幻觉。因此她服用鸦片,她在1888年因中风而去世。她是早期的女性投票选举的倡导者。从1870年开始,她就开始周期性的写有关女性权利并且挨家挨户的去鼓励女性参与选举。1879年,state通过了一项法律,允许妇女在地方选举中就教育和儿童的事情有投票权。她第一个就去注册了。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本书虽没有像《Gone with the wind》一样震撼我,也觉得还是很值得读的。对于南北战争时期北方人民的一些生活的了解很有帮助,以及了解当时女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这本书确实应该在高中之前就读的。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23)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