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压抑消费,不刻意攒钱
到了35岁(其实刚满34)的这个关口上,对于人生、对于工作、对于生活,我觉着应该算是越来越明白了。这个“明白”具象化一些,应该就是对于以前纠结的事情看得越来越宽容,对于以前执念不得的东西看的越来越平常。
同样,对于花钱和攒钱也一样。
在刚工作的前5年,于我个人而言,除了必备开支,花钱是相对比较省的,虽然没有特别细的计划和规划,但是冲动消费的概率是很低的,抑制冲动消费不需要额外的工具,我性格里的理性部分足矣。喜欢意见衣服,价码太高,我会克制自己。喜欢某个电子产品,价格偏贵,我也会克制自己。甚至原来在高铁上,面对高价的快餐,即便饥肠辘辘,我依然能够克制自己。即便这些东西的价格,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其实可以承受。但是我还是选择少花钱或者不花钱。因为,钱,高于一切。所以很多时候体验并不好。喜欢的衣服价格高,我选择退而求其次,淘宝一件同样款式的,但是质地并不能让我满意,凑合着;喜欢的新电脑太贵,我选择继续用旧电脑,即便它卡的要死。饿,就更不必说了,反正也饿不死。体验不好,带来的感受是,不快乐,没有G点。
我老公和我截然不同。
他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会不顾一切“得到”。用他的话说,他并没有过度消费,而是在自己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最中意的。所以,对于他来说,开车好远吃一顿他所谓的好吃的,喝一杯饮料,买一件电子产品,甚至玩一小时自己喜欢的游戏,都足以让他快乐和兴奋不己。我经常戏谑他:G点太容易找到了。那个时候的我,对于他所谓的“适度消费”其实非常反对,比如我认为玩游戏买装备根本就没必要,喝饮料于身体无意应该不喝,出去外餐花钱那么多必须克制,为了吃个饭开车俩小时更是有病。所以,不用说,经常因为“我认为他乱花钱”、“他认为自己没有乱花钱”而开展辩论赛。最后搞得不欢而散。
所有这些关于消费观的不同,其实源于两个根源,那就是我认为:1、省下就是赚到;2、人的感受没有那么重要。
5年后,我再来看自己当时的一些行为,觉着自己好霸道、很自我,当然,性价比也很低。钱的确攒到了,但是牺牲了感受,消磨了感情,压抑了自己然冲动和喜好。更多的将就让自己活成了“打折”款。
5年后,我再来看我老公对于花钱的一些做法,我认同度基本100%。在我们经济允许范围内,为了感受、为了心情、为了体面、为了健康、为了感情等各种,几乎天天都有消费,但是觉着特别值。
5年后,距离财务自由依然遥遥无期,但是却比之前成熟很多,有计划的攒一攒,按照比例配置一下,达到一个基本满意的收益率,跑赢通货膨胀,不难为自己,不难为家人,感觉挺好。
看了很多文章,你的观点我最同意
我之前的消费观跟你的一模一样.现在会好很多.是我自己转变了.带动我老公转变.
我和老公的状态和楼主好像 我也要调整自己了 时常羡慕老公可以没有压力
打赏点赞,